在光影中,触摸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在
“真是一个美好的下午,时值上影厂75周年生日之际,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的银星厅,和朋友们一起重温‘胶片中的上海’。”昨晚,影评人藤井树在社交媒体这样写道,她说:“听评论人孙孟晋老师、著名钢琴家陈钢先生、上影老领导许朋乐先生、上海电影博物馆王腾飞先生、钢琴家葛灏先生一起分享光影中的上海故事,备受感动。尤其是现场聆听了赵静女士和陈钢先生的即兴钢琴朗诵《鲁妈的独白》,经典台词配上动人旋律,极富感染力,听得不禁潸然泪下。”她还说,“希望能拍出更多更好看的上海故事,也希望和更多年轻创作者合作,讲述上海,一起爱上上海。”
不管你是谁,都能够在胶片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,属于自己的生命年华。昨天的银星光影沙龙,更像是一场聚会一次聊天,一起看一些电影,一起走过一段属于上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印记。现场播放的第一部“老电影”(片段)是《大桥下面》。影评人孙孟晋解读说,在这部电影中除了能看到苏州河沿岸的老房子,还能看到龚雪和张铁林的精彩表演,“张铁林演一个修轮胎的,龚雪演的是摆裁缝摊的。当时个体户的兴起,是时代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标志。海派生活很有意思,这里面有很多市民的生活,甚至于小市民。小市民有他的辛酸苦辣,也有他美好的一面。电影里还有关于爱情的呈现,也是一种向上、美好的感情。”孙孟晋说,1930年代电影对包括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很多杰作都有影响,更多的是关注社会,关注国家的命运,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,“这个在这部片子里完全体现了”。
“我父亲陈歌辛最著名的几首歌曲,比如说《玫瑰玫瑰我爱你》就是出自电影《天涯歌女》,《夜上海》是出自电影《长相思》……所以电影音乐和电影是分不开的。”昨天现场来了一位自称与电影很有缘的“非电影人”,他与电影结缘却已经80年了,“陈鲤庭导演的《遥远的爱》也是我父亲作曲的,我记得那天他们去拍外景的时候,父亲带我们去的。男主角是赵丹,女主角是秦怡,他们一对从桥上过去。陈鲤庭导演临时有一个想法,最好找两个顽童,他们在谈情说爱的时候冲过去把他们冲散,临时找不到,我爸爸有两个儿子,这两个光头就是我和我的弟弟。”陈刚说虽然镜头一闪而过,但他记得那座桥,尤其还记得赵丹风度翩翩,风流小生的样貌和秦怡老师那天穿的花旗袍,烫的卷头发。
要说起上海和电影,或许时下最火热的名字是邵艺辉和《好东西》。“我想到前两年的《爱情神话》,把上海带入了主流视野,原来梧桐区是什么样的,里面叫‘巨富长’,就是巨鹿路、富民路、长乐路这三条路。邵艺辉没有在《爱情神话》里拍惯常意义中那些地标性的上海,比如没有东方明珠,没有外滩三件套,但是每一个镜头都独属于上海。镜头里有五原路、安福路,街边所有一切布景都是当下的现在的上海。”影评人藤井树谈道,“《好东西》讲的是沪漂,外地人在上海生活,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遇到的女性困境。电影有很多话题和观点的输出,但是依然延续了《爱情神话》中对于城市生活的把握。这是年轻创作者独有的敏锐度,只属于这个时代的。”
因为《爱情神话》和《好东西》的风靡,在年轻观众中掀起了一股我要去上海打卡的热潮,电影中出现的马路、酒馆、饭店、美术馆都变成了现在对于全国年轻人向往的上海城市生活。藤井树说:“这可能是当下电影所承担的一部分责任,把真正的向上的、阳光的、健康的海派生活方式通过电影这样的载体呈现出去、推广出去,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我们上海不仅仅有东方明珠、外滩,还有代表着某种潮流的、开放的、包容的,非常友善但是又很精致、很时髦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,这是我们现在年轻电影创作人在努力的方向。”
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